2025年5月22日上午,公共管理学院第十六期“致明”研究生学术沙龙在长安校区三教114教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特邀赵凯旭、许潇丹二位老师参加并点评,沙龙由学硕2401班沈艳主持。


本次沙龙由8位同学进行汇报。李潮同学做了题为《农户信任对村庄公共品效率的影响研究》的汇报,揭示了信任水平与公共品效率的非线性关联,为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持。黄海娟同学做了题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流动现状、态势及挑战》的汇报,系统论述了乡村人才流动现状及归因,阐明了乡村人才流动动力机制,分析了乡村人才流动趋势及特征,最后提出乡村人才建设的可能出路。张芷绮同学作了题为《行政区划改革能否提升县域经济韧性?——基于我国新一轮撤县设市的证据》的汇报,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宏观背景下,将新一轮“撤县设市”作为行政区划改革的代替变量,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行政区划改革对于提升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提出体制机制创新是激发县域经济韧性的制度保障。孙佳鹏同学做了题为《数字平台赋能何以影响乡村有效治理》的汇报,究基于“制度刚性—技术弹性—主体活性”三维分析框架,以邢台市P县“平安e格”数字化智慧平台为典型案例,系统解析数字技术通过权责重构、数据驱动协同与参与式治理生态等机制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实践逻辑。齐悦同学做了题为《高校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意愿与行为研究——基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的汇报,剖析高校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意愿和行为,以期为高校科研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助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与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张田飞同学做了题为《动态问责、治理环境与基层官员避责行为 —— 基于P县大气污染目标责任考核的案例分析》的汇报,经过对P县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进行纵向分时段的案例分析发现,基层官员避责行为是在与问责压力和治理环境的动态匹配之下,经过心理机制转化的调试性策略。目标任务、问责压力、治理资源不匹配和公共服务动机不足是其内外主因。刘正同学做了题为《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统计监督:美国的实践及启示》的汇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打开国际视野,参考美国统计监督典型实践,比较分析出我国统计监督实践中可借鉴的经验。沈艳同学做了题为《基于TAM与TPB的街头官僚政务App采纳行为研究 ——以“冀时办”为例》的汇报,以河北省“冀时办”App为实证对象,将TAM与TPB进行整合,围绕“技术设计优化”“组织制度支持”“非正式激励引导”三个维度,为基层政府优化App推广路径、提高街头官僚采纳率提供实践参考。


两位老师对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从选题意义、研究方法、逻辑结构等方面做出了细致点评,认为同学们的研究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良好的研究能力。同时,老师鼓励同学们继续保持对学术研究的热情,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在不断探索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公共管理学院开展“致明” 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旨在激发同学们的学术研究热情,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分享,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助力同学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成长与进步。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后续沙龙活动,共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