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上午,公共管理学院第十五期“致明”研究生学术沙龙在长安校区三教五楼ICC—2教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特邀赵凯旭、杨定二位老师参加并点评,沙龙由学硕2401班任卓凯主持。

本次沙龙由8位同学进行汇报。张梦媛同学做了题为《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农村垃圾治理的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以西安市高陵区为例》的汇报,在多中心治理视角与“善治”的话语背景中,借助西安市高陵区这一典型案例地,以小见大,深入剖析了我国农村垃圾治理的现状并给出了富有实践价值的具体路径。高彤彤同学做了题为《数字赋能乡村发展的路径研究》的汇报,系统探讨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的多维路径,通过技术应用、制度创新、主体协同多重交叉视角,为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可行方案。魏奕欣同学做了题为《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的汇报,采用量化分析方法系统解构了河南省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体系,通过特征词提取与归纳分析,系统总结了政策演进特征与生成逻辑,为优化基层治理提供了经验启示。张靖淇做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路径研究》的汇报,从多个维度解析了人工智能技术重构产业链韧性的内在机理,为产业升级与发展安全提供了具有创新性的具体路径。任卓凯同学做了题为《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以中国摩托车协会推动摩托车解禁为例》,从摩托车协会推动具体政策调整这一特定事件出发,归纳了了现阶段NGO参与在社会治理中的具体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钟兆天同学做了题为《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演化过程与驱动逻辑》的汇报,通过单案例研究法分析了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微观主体间的互动逻辑与利益关系,为进一步推进“两山”转化提供了助力。吴金玲做了题为《社会网络对农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的汇报,深入剖析了人际互动、群体规范等要素对个体环保决策的驱动作用,为深化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参考。任嘉玥同学做了题为《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的汇报,该研究基于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揭示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优化路径,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创新策略。

两位老师对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从选题方向、写作方法等方面做出了细致入微的点评,认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贴近现实需求,研究角度有新意,展现了扎实的学习积累,并鼓励同学们继续保持积极参与的态度,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公共管理学院开展“致明”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旨在调动同学们的研究热情,帮助大家提升学术能力,通过师生之间的真诚讨论与经验分享,让每位同学都能在交流中收获启发,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