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西安财经大学“新时代公共管理发展前瞻与趋势”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2年5月28日,由西安财经大学主办,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西安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承办,“公管学术研究”公众号支持的“新时代公共管理发展前瞻与趋势”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为期一天,共分为开幕式、主旨论坛和闭幕式三个部分。来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政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大学、湘潭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知名学府的23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共同围绕“新时代公共管理发展前瞻与趋势”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本次会议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实现了较好的学术传播价值。国内各高校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公共管理领域的实务工作者通过多种渠道参与了本次会议。
与会嘉宾合影
开幕式
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李萍主持开幕式。西安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杨涛出席会议并分别发表致辞。
杨涛书记在致辞中强调,公共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植根于重大社会现实、与时代历史进程相依存的学科,回应并解决当下时代提出的核心问题,具有其独特特征与应有使命。立足当下,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基于中国实践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话语体系,有效传播公共管理的中国故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已成为学界与实务部门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次研讨会围绕治理现代化、公共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等一系列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是一件既具有重要意义、又能够实现学科增值的事情。
武汉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丁煌教授做了“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发展应正确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的研究报告。丁教授指出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国外先进学科体系对我们学科发展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因此,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发展,应正确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理由如下:一是包括“公共管理”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应为全人类所共享;二是在更加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应该且能够“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三是中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本质上是“借鉴”基础上的“高起点创新”;四是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既要基于中国公共管理实证研究的规律概况,也要加强公共管理学科的全面比较分析,使得中国公共管理“创新”具有更高的“起点”。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郁建兴教授做了“数字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研究报告。郁教授指出,数字技术不仅深刻改变了公共管理实践,而且也为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特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数字技术也不只是公共管理的一种工具,它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的机制和主体。它对公共管理实践可能带来以下四个层次的影响:一是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公共管理水平;二是影响公共服务的决策过程,从而建立一种新的决策通道,让其他治理主体可以更多的参与到公共管理的过程之中;三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引起了政府的形态变化;四是政府需要从重新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且影响新社会生态环境的走向、生态及规则。最后,郁教授强调数字技术给人类社会以及我们公共管理学科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但是数字进步的本身既不能替代理论,更不能替代公共管理本身的制度变革,而只是助推了人们去发现未来丰富世界的规律,去洞察或者跨越社会的复杂性。
开幕式留影
主旨论坛一
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李丽辉主持第一阶段的主旨论坛,孙萍、欧名豪、彭向刚、朱正威、樊博、章文光、黄新华、颜佳华、曹现强、熊易寒十位教授分别就公共管理领域相关议题展开具体研讨。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孙萍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与前沿问题”。孙教授指出,新时代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体系构建,宏观上要积极回应国家战略,中观上要积极开展学术话语与工作话语的对话,微观上要将公共管理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公众的普遍认知。此外,孙教授就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出了以下五点思考:一是处理好“借鉴-创新-输出”的关系;二是发挥学术预判作用,减少被动应对;三是破解个案研究,推进一般理论的构建;四是推进改革与创新的关系,对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创新进行上下整合,注意成果的孵化推广;五是同等关注公共管理改革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既要总结中国之治的经验,也要对短板误区进行反思、总结及批判。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欧名豪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状况分析”。欧教授认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有六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规模偏小且增速收窄,新增授权点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区域分布不均匀,现存在“西部倾斜,均匀布点”的政策导向;三是学科方向覆盖面较宽、特色较鲜明,“2+x”学科结构已基本达成初步共识;四是师资队伍总体规模适中、结构合理,但仍有一定提升改进空间;五是硕博培养环节较为规范,质量保障体系较为健全,但存在如课程体系不尽合理,教学质量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六是学科专门化发展问题,如与原母体学科的关系等仍有待解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彭向刚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公共领导力研究的前沿问题”。彭教授指出,当前公共领导力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存在如下几个前沿性问题:在疫情防控当中现代领导理念匮乏的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领导本领、职业化不够的问题;领导体制改革和完善的问题;选人用人制度的比较问题;干部激励机制如何优化的问题;形式主义的顽疾如何治理的问题等。其中,彭教授重点探讨了现代领导理念的问题,认为当下领导的思想影响力和组织影响力严重匮乏,提出要提升领导力的专业化,把更多技术应用拓展到为公众参与决策、参与治理等方面。最后,彭教授强调公共管理学科要清楚地针对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要避免主语缺失,丧失价值倾向。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朱正威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夏书章之问’与公共行政学的基本问题”。朱教授从公共行政学的历史沿革与夏书章教授的学科贡献的角度,针对“夏书章之问”与“西沃之争”的比较,就公共行政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了以下几点倡议:第一,学科宗旨,需要直面真实问题,回应重大需求;第二,学科定位,是治国理政之学,有善政良治之用;第三,学科宗旨,要聚焦中国实践,提炼基本问题;第四,学科创新,要拓展学科触角,进行学科范式转型。此外,朱教授指出,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和学术格局必然要求知识生产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应从中国实践的角度创造和发展公共行政理论,构建起基于中国实践的包容性知识范式。后新冠疫情时代的挑战,为公共行政学科的包容性创新与范式转型提供了绝佳时机。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樊博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数字治理的两种解析”。樊教授认为,数字治理两种解析方式分别为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政府大数据决策两种。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就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传统政府职能式、层级式的结构当中,通过信息共享和流程再造,将传统政府结构塑造成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的无缝隙的网络化的电子政府结构。而政府大数据决策是由大数据支撑起的自底向上的数据分析视角,其与传统的自顶向下的传统量化分析不同。樊教授还借助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助力城市暴露垃圾的处理的案例进一步说明了政府大数据发现规律从而更好决策的优势。最后,樊教授强调数字治理对公共管理学科提出了一个非常严重、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勇往直前地面对挑战,从而构建中国本土的数字治理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社会实践探索”。章教授首先从新文科背景下的育人目标与社会实践定位出发,指出新文科背景下要实现“三自养成、国际视野、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并且强调了社会实践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性;其次,简要讲述了国内外的社会实践育人状况,并以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案例,介绍了公共管理类专业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机制、教学方法、育人成效、社会影响等经验。最后,章教授认为要做好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统领社会实践设计,以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助力社会实践,以多元化思政育人团队支撑社会实践,以跨学科、跨地域平台引领社会实践,最终实现以社会实践建设促进新文科发展的期望。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黄新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守正创新 推进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黄教授指出,守正创新对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建设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推进公共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概念提炼问题,应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向世界传递“中国之治”的公共管理密码;二是理论构建问题,应根植变革中的中国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术、话语、理论体系;三是学科整合问题,应明晰公共管理学科边界与定位,重塑学科知识体系以推动学科整合;四是方法转型问题,应规避工具主义误区,拓宽领域与视野,用创新性成果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黄教授强调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未来发展阶段中,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好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中国公共管理研究,讲好中国故事。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佳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公共管理哲学研究论纲”。颜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哲学研究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发展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与全局观念。公共管理哲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了公共管理生活、公共管理人性、公共管理利益、公共管理知识、公共管理理性、公共管理价值、公共管理方法和公共管理发展等。此外,强调了公共管理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而言,一是有助于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纵深发展,二是有助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内容体系,三是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活动的自觉性与科学性。最后,颜教授指出,通过从哲学的角度把握公共管理现象以及内在规律,能够为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质量起到较大的改善作用,也是值得学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山东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曹现强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营商环境优化的政策工具选择与配置”。曹教授指出,现阶段有必要关注中央层面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发展取向与工具手段配置情况。政策工具的选择应当考虑营商环境优化的不同领域,实现“政策工具-发展目标”相适用。总体而言,需要关注以下四点:一是中央层面政策为指导地方政府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应立足“大营商环境”优化政策工具选择与配置;二是跨部门协作是深化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方式,应强化信息技术在营商环境优化政策中的应用;三是基于营商环境全局观进一步提升政策工具选择与配置的有效性;四是深化营商环境建设需要丰富完善已有的政策工具库,以央地政府间实践互动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熊易寒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数字技术与政府的平台化运作”。熊教授认为,平台化运作通过借助全要素“一屏统览”、跨平台“一事通办”、全覆盖“一网统管”的工作路径,实现“以部门职能为中心”向“以事件处置为中心”的转变,从“政府单一部门行使职能”向“整体政府提供服务”转变。此外,强调平台化运作不是对科层制政府的否定,二者是线下线上互相补充、相互支撑的关系。最后,熊教授总结了需要关注以下三点:一是数字技术推动了政府的平台化运作,但效果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二是传统的以职能、权力为中心的协同机制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于快速变化的超大规模社会,容易形成叠床架屋的组织架构;三是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代表了以“高效处置事件”为中心的协同机制,打破了科层制的常规运行方式,妥善处理了“集中”与“分工”的关系。
主旨论坛一 留影
主旨论坛二
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钟海主持第二阶段的主旨论坛,孔繁斌、何文盛、韩志明、麻宝斌、张毅、汤志伟、方盛举、刘炳胜、廖宏斌、文宏、史云贵十一位教授分别就公共管理领域相关议题展开具体研讨。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孔繁斌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以‘发现的逻辑’推进公共管理学科的进步”。孔教授指出,公共管理在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是一门成长型学科。首先,从知识求取角度来看,公共管理的研究既要以追求知识为目标,也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其次,发现的逻辑解决的是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它强调要以创造的精神、批判的理性,在公共管理的新思想、新变化、新矛盾中,以我们创造性的心灵建构有质量的问题,从而实现创新。此外,还需要做到视角的改进、变迁,以交往理性的视角去研究公共管理学科中的问题。最后,孔教授强调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就是一个发现自身、认识自我的知识提炼过程,是一个与我们头脑中既有多样性知识无休止的搏斗过程。让我们更在乎“发现的逻辑”。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何文盛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数字时代公共管理实践:挑战与机遇”。何教授认为,数字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共识,因此公共管理学科要聚焦到数字时代的基本特征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多个方面理解数字时代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总体而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时代带来的政府职能、管理的内涵和外延的改变;二是政府、市场、社会间关系的显著变化;三是科学决策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四是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更高的质量要求。何教授强调,我们首先要注重科学决策和循环治理,其次要构建数字时代的公共管理模式和规律,最后要从中国视角延伸到全球视角,做出中国公共管理学界应有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韩志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打破‘政策黑箱’——理论研究的现实与想象”。首先,韩教授从各大城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出发,梳理了防疫政策涉及的一系列黑箱问题,探讨了学术界为拨开迷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现状,并对理论研究的田野和政府黑箱的隐喻进行了剖析。其次,借用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名句,串联起了古今知识分子在公共管理上的辛勤耕耘,并具体阐述了政府“庙堂”与社会“江湖”的内涵,发起了在庙堂与江湖之间的沉思,倡导公共管理者的研究要认识世界,而非改造世界,一项好的研究不仅要进得了庙堂,能廓清现实迷雾,也要下得了江湖,能搞清社会情况。最后,韩教授提出对公共管理研究的展望,期望日后能够加强对政府和社会的认识,扎实在研究上的调查工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麻宝斌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反思与定位”。首先,麻教授针对于培养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目标,提出了人才培养理念的三大误区:一是把管理变成成功学;二是把学习当成敲门砖;三是把教育扮成培训班。其次,提出了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要从复合型人才培养到全人教育。其中的关键是帮助培养健全的人格,不断提升认知维度,加强对世界的认识。最后,麻教授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三全育人。其一,全员育人,即所有部门和教职工负有育人的责任;其二,全过程育人,即育人要重视从人到人才再到自我的全阶段;其三,全方位育人,即要从“知情意”三维全面育人,期望公共管理莘莘学子能不断加强学智。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毅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算法治理与公共价值创造”。张教授指出,算法在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如“骑手困在算法里”,大数据杀熟,影响政治选举等异化现象,反映了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角逐与价值冲突。为了实现算法异化现象的有效治理,政府应该掌握算法规制中的主导权。具体而言,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算法透明,提高算法可解释性和透明度标准,消除“算法黑箱”,强化算法伦理研究与审查;二是保障主体平等,提高数据代表性,保障各主体平等参与权,保障各主体平等享受成果;三是确保事后可问责,形成全社会共同认可的算法问责标准,构建一套完整的算法规制制度。
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院院长汤志伟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思考——来自深圳龙华的实践”。汤教授指出,自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数字化转型逐渐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但是存在研究内容碎片化、研究视角分散、数字化转型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等问题。2020年深圳龙华首提全域数字化转型,汤志伟教授表示,从模式框架上看,全域数字化是政府综合考虑辖区内所有因素,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利用协调机制、整合机制、信任机制、数据机制等方式,通过协调、整合、信任等数据机制,联结企业、社区组织、公民个体等主体,从而实现行政区域内数字化发展的协调化与一体化。汤教授强调,全域数字化转型更是考验政府能力、区域潜力的模型,需要冷思考和整体思考,同时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行政区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支持;二是转型的链接机制是否建立且畅通;三是能够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有关政策。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方盛举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以实践需要为导向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教授认为,公共管理的人才培养多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为优先选项。在此过程中,根据公务员的工作特征,培养其各方面的工作能力,更好实现以实践需求为导向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具体而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塑造公务员的现代属性,实现公务员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二是培养公共政策分析、公文写作、基层公共管理与群众工作、公共决策科学化与调研等四方面能力。三是公共管理课程体系的改革,如通过公共哲学课程培养学生先进的思想观念、通过公文写作与政策分析的课程提升学生的政策分析与写作能力、通过组织行为学、沟通学、公共伦理学等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等等,为公共管理教学体系指明其发展的应有之义。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炳胜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信息框架助推公众参与:基于中国情境的调查实验研究”。从公众对政府绩效评价认知偏差的微观切入,刘教授回应了公共危机情境下探索信息框架、信息源与二者交互效应对公众绩效感知的影响效度。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刘教授及团队通过对全国各地的大样本收集与数据分析,将信息框架和信息源的线索嵌入实验文本,对各类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研究发现,信息源与信息框架对公众绩效感知的影响主效应与交互效应都不显著,而性别层面、城市层面与学历层面产生了显著的异质效应。由此,特定群体中的信息框架和信息源效应可以被视为危机管理和改善政府形象的有效工具,但要根据不同层面的人群特征来使用危机策略。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廖宏斌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新文科’建设之:校地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廖教授认为,当下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着三个重大的问题,分别是传承和创新,魂与才的问题,以及挖掘中国的内生特质与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象牙塔走进社会,分别组建了4个团队,以期探索真实的社会问题。其一,民政部中国基层治理研究中心(社会治理研究团队),创立了中国基层社区治理数据库,助推乡镇服务能力建设取得明显突破。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扶贫工作,构建完善的乡村服务体系。其二,与四川省、成都市委政研室合作,组建公共政策研究团队,深入社区调研,为疫情防控提出建议并获得采纳,解决疫情下就业难问题。其三,与麦可思合作组建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团队,研究中国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推动地区人才开发。其四,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组建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团队,依托与NASA卫星系统,对全球的植被区域进行测算,服务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后,廖教授介绍了本团队案例开发与建设的思路,以及团队所取得的成效。
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021)文宏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中的城市治理研究图景”。从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入,文教授首先阐释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危机情境的“圈层阻隔”行动,探究了“非疫情地区排斥疫情地区”的现象,强调相较于危机的事物属性,社会属性更应受到关注。其次,辩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中城市的治理势能,搭建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分析框架。再次,立足于韧性视角下的城市治理,提出了三条对策建议:一是关注常态和应急态的整体性城市韧性建设;二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韧性城市的社会属性;三是强化公共部门危机学习切实提高组织韧性。最后,文教授强调定义问题的高度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深度。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史云贵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绿色治理路径探索”。史教授指出,绿色治理是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公园城市为例,史教授提出了基于公园城市的人民美好生活绿色治理路径。具体而言,一是聚焦打造绿色产业、绿色经济,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二是以多元共治为治理逻辑,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三是完善绿色治理体系,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基于绿色空间有序、合作、互动与和谐的治理体系。四是以“绿色”为价值向度,以机制谱系为构建形式,健全绿色治理机制。五是全面推进绿色文化,加快推进绿色行为自觉。六是以公园社区为绿色空间网格,推进城市绿色“微治理”。七是培养绿色心态,养成绿色行为,形成绿色习惯,过好绿色人生。八是以绿色治理质量测评为着力点,加快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主旨论坛二 留影
会议总结及闭幕致谢
最后,西安财经大学校长方明向与会的各位学者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与敬意。方校长指出,本次研讨会大咖云集,群英荟萃,成果丰硕,各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呈现了一场思想盛宴和学术大餐。今年是西安财经大学建校70周年华诞,70年是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机遇,是不忘初心、共谋发展的新契机,是开拓进取、再创伟业的新起点。学校十分期待与学界和业界的各位领导与专家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广纳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广交学术人才,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公共管理领域的顶尖研究资源和学术力量,受到了广大理论与实务工作者的关注,在学界引起了热烈反响。